“地标生境”项目获得2025年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电子科学类提名奖

202577—11日,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简称WSIS20周年高级别大会在日内瓦举行。该次大会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牵头、包括联合国经社事务部(UNDESA)、粮农组织(FAO)、环境署(UNEP)、发展规划署(UNDP)、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能源机构(IAEA)、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粮食署(WFP)、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贸易中心(ITC)、世界银行(World Bank)、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旅游组织(UN WTO)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组织(UN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联合国人权组织(UNHR)、世界邮政组织(UPU)、联合国难民署(UNHCR)、联合国大学(UNU)等50多个联合国组织共同筹办的全球性高级别大会。大会宗旨是推动信息通信技术(ICT)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来自150多个国家的部门机构代表、联合国官员及行业高管等就如何解决数字鸿沟、人工智能等全球技术挑战性问题,新兴技术发展态势和联合国技术促进发展优先事项的进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应邀出席大会。

为获得世界信息峰会奖(WSIS Prizes的项目颁奖是该峰会的内容之一该奖项用以表彰世界各国、各行各业在利用ICT推动落实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做出杰出成绩的项目,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联合国奖项和全球数字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荣誉之一。世界信息峰会奖共设立18个领域,其中包括电子科学领域。每个领域评选出20个获奖项目,其中,一个优胜奖、4个冠军奖和15个提名奖。在973个项目中,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领衔的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简称:地标生境)(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Environment & Sustainability)项目获得电子科学组提名奖。地标生境项目此次获奖,不仅体现了国际专家对地标生境工作的认可,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领衔的地标生境团队在“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中的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果的高度评价。

20219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领衔、几十个单位参加的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该项目实施四年来,先后在中国13个省(区)推出25个优秀案例,分别是:由张明鑫博士(宁夏大学)领衔的盐池滩羊花马池镇干草原案例(宁夏)、段如婷博士(保山学院)领衔的保山咖啡新寨村干热河谷案例(云南)、付晶莹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磐石兰家村大米永久基本农田案例(吉林)、姚凤腾博士(江苏省农科院)领衔的丰县牛蒡古黄河泛区案例(江苏)、王永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洋县黑米草坝村朱鹮栖息地案例(陕西)、陈圣波博士(吉林大学)领衔的磐石锦绣海棠低山丘陵案例(吉林)、刘闯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磐石千塘鱼夏钓冬捕案例(吉林)、王晋年博士(广州大学)启动、石茜博士(中山大学)接替领衔的从化荔枝江埔街亚热带低山丘陵案例(广东)、 王振波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禹城麦谷两熟房寺引黄灌区案例(山东)、张艾英博士(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 领衔的泽州黄小米高都镇红黏土案例(山西)、戴君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启动、周宇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接替领衔的磐石大榛子富太镇低山丘陵案例(吉林)、宋献方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磐石千塘稻永久基本农田案例(吉林)、谭文芳博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领衔的遂宁红薯青峰村亚热带丘陵案例(四川)、桂东伟博士(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领衔的库尔勒香梨孔雀河绿洲案例(新疆)、张忠启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领衔的丰县梨古黄泛区案例(江苏)、谈明洪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丰县苹果黄河故道(大沙河)案例(江苏)、莫兴国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荔浦芋-稻轮作南亚热带基本农田案例(广西)、诸云强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广丰马家柚亚热带低山丘陵案例(江西)、颜伶媛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乐安竹笋亚热带山地案例(江西)、刘睿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领衔的镇巴腊肉北亚热带中山案例(陕西)、宋伟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沁州黄小米永久基本农田案例(山西)、张红博士(山西大学)领衔的平顺潞党参太行山南段案例(山西)、刘苏峡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竹山茶北亚热带低中山案例(湖北)、康蕾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基诺攸乐茶热带山地古茶园案例(云南)和胡实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郧阳油橄榄北亚热带低山丘陵案例(湖北)。

在这些案例团队中,案例所在地人民政府、科研院校、案例产品经营企业、学术团体和协会以及消费相关单位的合作和协作对每个案例的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地标生境25个案例中,总计有228个单位参加,其中政府部门87个,占38.15%,科研院所高等院校73个,占32.02%,企业合作社53个,占23.25%,学会、协会15个,占6.58%地标生境团队通过开放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将如此众多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单位协调一致,这是地标生境能够成功的重要经验。除此之外,由中国地理学会承担的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顾问组、规划组、专家组、标准组、工作组、企业组全体成员兢兢业业的组织工作150多人次同行专家对每个案例的严谨评审确保了地标生境项目的顺利开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近二十年来强化了开放科学的力度,建立了以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为基础、以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融合为重要抓手的科学-技术-工程-管理-文化融为一体的理论和科研方法,建设了以区域性、综合性为特点的就地讲理”“学以致用”“数实融合的基础设施和可全球复制应用的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曾于2018年以其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项目和2021年在中国科协资助下、与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信息通信专家委员会共同完成的新冠病毒疫情数据与知识枢纽项目先后两次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奖(电子科学组冠军奖)。


1:“地标生境”案例(25个)228个单位参加的团队组成类型统计表


1: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领衔的“地标生境”项目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奖(2025电子科学组,提名奖)


2:2025年7月7-11日WSIS+20高级别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刘闯研究员应邀出席大会


3: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宋献方、副主任王振波和首席科学家刘闯代表“地标生境”团队接受获奖证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