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千烟洲红壤丘陵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2025年院级野外站评估中获评“优秀”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院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评估中,我所江西千烟洲红壤丘陵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获评“优秀”。
本次评估共有96个院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参加,其中10个野外站获评优秀。我所高度重视野外台站建设,统筹推进地球关键带长期定位综合观测体系构建,为服务国家需求、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有力支撑。
千烟洲站始建于1983年,1988年正式建站,成为院级站,1990年首批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网络(CERN)。2021年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3年在同期批准建设的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评估中获评“优秀”。2023年,被生态环境部遴选为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2024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学观测研究站。同年,“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南方红壤丘陵森林碳汇监测子平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在千烟洲站启动。
千烟洲站以红壤丘陵地球关键带为研究对象,以地表通量观测为主要手段,以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为核心,构建地球关键带长期定位综合观测体系;研究区域及垂直剖面岩石-土壤-大气-水-生物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揭示关键带结构特征、形成过程和功能演化机制;发展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与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模式,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及“双碳”等国家战略需求。
近五年来,千烟洲站新增项目/课题53项,目前在研国家级科研任务16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 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252篇,其中SCI论文190篇;出版专著7部,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2项。站内汇聚高水平科研团队,长期在站的科研骨干中有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4名,以及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等。
在研究所的有力支持下,千烟洲站聚焦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建设长期定位综合观测体系,深入揭示红壤丘陵区地球关键带的结构、功能与关键过程,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千烟洲站景观(左图为“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南方红壤丘陵碳汇监测子平台”现场图,右上图为千烟洲站新建科学楼和小型无人机跑道,右下图为通量观测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