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明研究员团队新著《中国陆域地貌系统区划》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程维明研究员团队编著的《中国陆域地貌系统区划》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区域地貌学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系统构建了全国五级陆域地貌区划体系,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修复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与科学支撑。

地貌研究:从定性描述到数字化精细化

地貌作为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不仅复杂多变,更深刻影响着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等其他自然要素的演变。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貌研究已从传统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化、数字化、可视化与精细化方向。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全国数字地貌类型数据、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地质图等多源数据,通过地学信息图谱等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中国陆域地貌的宏观特征与微观组合关系。

五级区划体系:全国地貌的立体拼图

针对中国地域广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研究团队提出了大区地区亚区小区的五级地貌区划方案。全书分为三篇共15章:

第一篇梳理了中国陆域地貌区划的研究进展,涵盖地质构造、地势阶梯分布及历次全国地貌区划方案;

第二篇构建了五级区划的指标体系、命名规则与编码方式,明确了从大地构造控制到微形态坡面组合的分级逻辑;

第三篇对全国6个一级大区、36个二级地区、136个三级区、331个四级亚区及1500多个五级小区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东部平原低山丘陵、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西北高中山盆地等典型地貌单元。

 应用价值:服务国家战略与科学探索

本书成果可直接应用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振兴等领域。例如,通过精细化的地貌区划,可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地形本底数据,为灾害风险评估划定地质敏感区,为美丽中国建设优化自然景观布局。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小敏评价称:该研究提出了多级地貌区划方案和划分方法,在地貌区划领域具有引领作用,推动了区域地貌学与数字地貌学的深度融合。

团队深耕二十余载,国际国内多方支持

程维明研究员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末即开展中国数字地貌研究,先后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青藏高原高寒地貌格局与变化》等专著。本书的完成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资助。研究过程中,团队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确保了区划方案的科学性与普适性。

未来展望:助力地球系统科学探索

本书不仅为地貌学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更通过建立全国地貌区划数据库,为多尺度地理、生态、资源与环境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双碳目标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精细化的地貌区划将在气候-构造相互作用、地表过程模拟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团队长期致力于地貌分类与区划、数字地貌制图及地表过程模拟研究,相关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多项,支撑了我国地貌学从传统描述向定量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陆域地貌系统区划》程维明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1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