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1986年12月生,安徽太和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并留所工作至今。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副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助理、中国生态学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会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主要从事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战略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部委、地方政府委托的国家公园绿色发展、区域旅游规划、五年旅游发展计划、旅游资源开发与信息库建设等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图集15部,参与研制国家标准2项、省级标准3项、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近年来重点在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普查与分析等工作。
主要学术贡献:
(1)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标准制定。参与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 ∕ T 18972-2017)》、《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运营管理规范(GB/T 26362-2024)》、《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DB 23/T 3556-2023)》等,以及海南省、青海省、浙江省、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东省、西藏自治区等省份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地方标准制定,多次受多省主管部门邀请解旅游资源标准规范,全新阐释旅游资源的多维属性和动态性,为认识评价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2)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区域绿色发展。率先建立我国国家公园优先潜力区遴选、范围划定、功能分区的系列方法,重点开展三江源、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武夷山、钱江源-百山祖、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的分类研究,提出消除生态保护和人类活动冲突风险的适应性调控政策措施,为中国国家公园遴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3)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区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参与执行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建设等政策实施,构建旅游资源单体评价、集合体评价、功能区识别、空间发展轴线优选方法,解析旅游景区发展的地域类型、主导功能及其廊道节点的空间组织模式,开展全国不同类型的规划应用实践,拓展旅游景区发展模式和规律认识。
授课内容: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旅游资源评价与利用》、《世界遗产地保护理论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全国重要生态保护地及国家公园的优化布局方案》,2017-2020年,主持;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可行性研究》,2018-2022年,主持;
国家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专题:《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模式研究》,2019-2023年,主持;
中国科学院 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专项课题:《生态游憩承载力与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区》,2020-2021年,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藏高原国家公园多维功能测度与耦合机理》,2025-2028年,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都市传统工业区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与开发模式——以北京市为例》,2018-2020年,主持;
海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局:《长臂猿友好生态旅游规范研究》,2025-2026,主持;
浙江嵊州市政府:《嵊州市、会稽山、金庭书圣故里旅游总体规划》,2016-2017年,主持;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江山市人民政府:《江山市文化旅游资源普查》,2019-2020年,主持;
广东南澳县人民政府:《南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5年)》,2019-2020年,主持;
广东南澳县人民政府:《南澳县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0年,主持;
宁夏平罗县旅游局:《平罗县旅游业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年,主持;
宁夏银川兴庆区旅游局:《兴庆区旅游业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年,主持;
浙江桐庐县旅游局:《桐庐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主持;
洛宁县旅游局:《洛宁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5年)》,2020-2021年,主持;
国家科技部:《村镇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2016年,核心骨干;
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2015-2016年,核心骨干;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2015-2016年,核心骨干;
吉林省商务厅:《中国图们-朝鲜稳城岛跨境文化旅游合作区战略规划》,2015-2016年,核心骨干;
国家开发银行:《格林纳达国家发展战略规划》,2016-2017年,核心骨干;
国家民政部:《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自然保护地遗产地山区地名特征分析》,2015-2018年,核心骨干;
青海省旅游局:《青海省创建国家级自驾车旅游示范省方案》,2017-2018年,核心骨干;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十四五”发展规划》,2019-2021年,核心骨干;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纲要研究》,2019-2020年,核心骨干;
浙江省淳安县规划局:《千岛湖城市旅游发展规划(2015-2025年)》,2014年,核心骨干;
浙江省淳安县规划局:《淳安千岛湖绿道旅游带规划(2015-2025年)》,2015年,核心骨干;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省旅游资源普查》,2017-2018年,核心骨干;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标准制定》,2019-2020年,核心骨干;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项目》,2021-2022年,核心骨干;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项目》,2021-2022年,技术组长;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宁夏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2021-2022年,技术组长;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资源普查项目》,2022-2023,技术组长;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山南市旅游资源普查项目》,2023,分组组长。
主要获奖情况:
国家发改委机关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016年;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六届管理科学奖促进奖,2018年;
文化和旅游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019年;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七届管理科学奖英才奖,2020年;
文化和旅游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22年。
代表性著作:
虞虎.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3.
钟林生,虞虎.中国自然保护地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钟林生,虞虎等.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钟林生,虞虎,朱鹤.中国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4.
钟林生,虞虎等.青藏高原旅游规划案例[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
樊杰,钟林生,虞虎等.冈仁波齐国家公园札达土林片区建设科学考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年.
樊杰,钟林生,虞虎等.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建设科学考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年.
樊杰,钟林生,虞虎等.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年.
樊杰,钟林生,李建平,虞虎等.西藏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可行性科考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
龙飞,虞虎.民宿管理与运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2.
龙飞,虞虎.民宿旅游集聚特征及其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2.
宁志忠,王灵恩,虞虎,穆松林.中国乡村地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大湾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0[M]. 科学出版社,2020年.
代表性论文:
1. Yu Hu, Chen Quanju, Hu Xinyue. Tourist Interest Areas and Spatial Movement Patter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Dynamic Trajectory Similarity[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5.
2. Yu Hu, Hu Xinyue, Yao L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reduces 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 in the Loess Plateau[J].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5.
3.Yu Hu, Hu Xinyue. Potential construction area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nsboundary national park of Everest mountai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5.
4.Yu Hu, Xu Linlin. Unraveling the dynamics of bed and breakfast clusters development: a multiscale analysis[J]. Applied Geography, 2024.
5.Yu Hu, Zhong Linsheng, Wang Qi. In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servation gap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4.
6. Yu Hu, Liu Chaoyi, Ning Zhizhong. Threat posed by rising lake level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ake Qinghaihu for example[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5.
7.Yu Hu, Zhang Xiaoyao, Deng Yu.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 the three-river-source national park region[J], Chinese Geographic Science,2022,32(5):852-866.
8.Yu Hu, Deng Yu. Evolutionary Pattern and Effec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During Urbanization of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 Science,2018,28(5):758-772.
9.Yu Hu, Zhou Bin, Tan Xueling. Beyond a single sensory experience: A new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nature sensory experiences for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J],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26,89(127104):1-14.
10. Wang Qi, Yu Hu*. Optimi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rough functional zoning[J]. Biological Conversation,2023.
11. Wang Qi, Yu Hu*, Wang Hui. Multiple cards in one place: obstacles to achieving COP 15 goals[J]. Land Use Policy,2025,157:107653.
12. Wang Lei, He Xiaohua, Yu Hu*. What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wine-producing region? New economic opportunities in the eastern foothills of the Helan Mountains in Chin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4.
13. Han Ying, Yu Hu*. Nature-based 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 Coexistence and trade-off in Chinese sto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5.
14. Xu Linlin, Yu Hu*. Sustainable futures for transformational forestry resource-based c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5.
15. Xu Linlin, Yu Hu*,Zhong Linsheng.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Xin'an River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tourism activitie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880(1):163472.
16. Wang Lulu, Yu Hu*, Zhou Bi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plateau ecotourism destination[J],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5.
17. Luo Wenting, Wang Yingjie, Yu Hu*. Mapping the resilience of tourist city :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elasticity of tourism resource value[J],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5.
18. Chen Wei, Zhao Xiquan, Yu Hu*. Evalu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structural resilience of the global titanium industrial chain: Insights from trade network analysis[J].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5,20:100213.
19. Zhou Bin, Qiao huitong, Yu Hu*. Integrating Multisource Data for Recreation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Populous National Park: A Case Study from Qianjiangyuan,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5.
20. Zhang Xiaoyao, Li Sisi, Yu Hu*. Analysis on the ecosystem service protection effect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rome weigh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2:109225.
21. Fan Jie, Yu Hu. Nature protec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Selincuo region: conflict resolution[J]. Science Bulletin, 2019.
22.Zhong Lin-sheng, Yu Hu*.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ibet tourism based on tourism climate index[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23.Tan Xueling, Yu Hu*. Prod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food cultural spaces from a globalization perspective: Evidence from Yanji city[J]. Leisure Studies,2023.
24.虞虎. 国家公园多维功能耦合理论框架 [J]. 生态学报, 2025, 45 (06): 2985-2995.
25.虞虎,钟林生,樊杰.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地域功能与结构研究 [J]. 生态学报, 2021, 41 (03): 823-832.
26.虞虎. 分权视野下的旅游城市:从空间失衡走向均衡发展 [J].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06): 1021-1037.
27.虞虎,陆林,朱冬芳.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746-1757.
28.虞虎,李亚娟,陆林,陈田.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3):526-542.
29.虞虎,钟林生,曾瑜皙.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识别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766-1780.
30.虞虎,钟林生.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国家公园遴选探讨[J].生态学报,2019,39 (04):1309-1317.
31.虞虎,陆林,李亚娟.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特征、类型划分及其提升路径[J].地理科学,2015,35(10):1247-1255.
32.虞虎,陈田,钟林生,周睿.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研究[J].资源科学,2017, 39(01):20-29.
33.虞虎,刘青青,陈田,陆林,李亚娟.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演化动力及发展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88-1302.
34.虞虎,陈田,王开泳,朱付彪,张希月.分权化对旅游地空间不均衡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09):1279-1288.
35.虞虎,陆林,朱冬芳,曾琪洁.城市旅游到城市群旅游的系统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 31(08):1087-1096.
36.虞虎.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对城市功能演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6,36(11):214-223.
37.虞虎,钟林生.中国生态旅游区域协作影响因素及其模式研究(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7,8(05):478-484.
38.樊杰,钟林生,黄宝荣,虞虎,王亚飞,陈东,郭锐,刘宝印.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地域功能与可行性[J].科学通报,2019,64(27):2938-2948.
39.陆林,虞虎.湖泊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01):177-188.
40.胡心悦,虞虎. 国际和平公园发展历程与中国路径[J]. 生态学报, 2025, 45 (14): 7150-7164.
41.陈东军,钟林生,樊杰,虞虎等.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功能评价与结构分析 [J]. 地理学报, 2022, 77 (01): 196-213.
42.任以胜,陆林,虞虎,朱道才.尺度政治视角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府主体博弈[J].地理学报,2020,75(08):1667-1679.
43.张桐艳,张生瑞,王英杰,虞虎,等. 典型海岛旅游资源的多尺度性及尺度效应研究 [J]. 地理学报, 2025, 80 (06): 1697-1716.
44.张桐艳,王英杰,张生瑞,虞虎,等. 基于Voronoi模型的海南岛旅游资源集合体空间边界提取 [J]. 地理学报, 2021, 76 (06): 1553-1569.
45.韩莹,唐承财,虞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韧性时空格局及网络构建[J]. 地理学报,2025,80:1-19.
46.刘青青,虞虎,张鹏飞. 走向可持续山地旅游:跨界视角下的多尺度研究体系 [J]. 旅游学刊, 2023, 38 (11): 95-108.
47.王琦,王辉,虞虎.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家公园边界划定——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04): 951-965.
48.李鹏,王英杰,虞虎,韩嘉福,武文波.LBS&GIS的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信息系统[J].测绘科学,2018,43(10):51-59.
49.李鹏,王英杰,虞虎,武文波,马楠.基于GIS格网化分析支撑的旅游空间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5):813-827.
50.张鹏飞,郭伟,虞虎.从脆弱性到韧性:旅游业何以转危为机?[J]旅游学刊,2024,39(12):45-60.
研究生招生
欢迎具有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等背景的同学报考。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中科院地理所
邮 编:100101
E–mail: yuhu@igsnr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