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科研工作回忆  
  中国旅游资源、旅游区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纪事(作者:尹泽生)  
          2010-06-17    【关闭】  
 

作者:尹泽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所受邀参与国家旅游标准化研究和标准起草工作,从1989年到2003年,先后完成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三项技术标准的起草。此项工作扩展了我所的研究领域,此成果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参加了这三项标准的起草,颇有感触,书此留念。

制定标准的缘起及经过

1989年5月2日,国家旅游局袁宗堂司长等来所,委托起草关于旅游资源普查的规程文件。参加会见的有所和经济地理部的主要领导及相关业务人员20多人,鉴于此项目符合我所业务特点,任务明确,大家都表示可以接受这一委托。

当时全国旅游市场面临的形势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现代旅游业出现快速发展的迹象,而有关旅游行业的各类旅游资讯都处于散乱、无序状态,尤其是全国旅游资源性状、禀赋以及旅游开发中对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知之甚少。旅游行业的发展急需进行标准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技术规程。实施规程对于加强行业管理及提高管理水平、发展旅游生产力极为重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制订旅游资源的普查规范最为迫切。

接受这一委托后,所里抽调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规范起草项目组,我和宋力夫任项目组正副组长,成员有李宝田、牛亚菲、杨逸畴、文云朝、施祖辉、关发兰等。用了大约三年期间,其间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福建省平潭县进行试点验证。

1994年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编制完成并正式出版,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科委发文在全国试行。据不完全统计,此后依此规范开展旅游资源普查的地区有几十处,积累了大量资料。2000年10月,国家旅游局又商请我所参与起草全国旅游资源国家标准的任务。此时我已退休,所领导仍安排我组织陈田、李宝田、牛亚菲等组成了项目组。因为有了先前编制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基础,这项标准的起草进展顺利,到2002年2月便完成并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和国家旅游局组织的验收。国家标准文本于次年正式出台,随即旅游资源规范化调查和评价工作便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开展。

旅游资源国家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在旅游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当时,除了旅游部门外,各地城建园林、文化艺术、宗教、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海洋、经贸、科教、体育等部门,纷纷在各自管辖的城镇、农村、厂矿、森林、草原、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等地开发了旅游项目,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达到了上万家。这些涵盖面极广的旅游实体单元,由于隶属多门,政企不分,管理水准良莠不齐;大多数旅游区旅游点的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分配制度等多是遵循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运营机制陈旧;市场观念和应变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信息不通畅等,使得低层次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品种单一的弊病日益凸显。针对这些景点病象,1996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启动了旅游区国家标准的起草程序,商请地理所邀我参加,并担任标准起草组业务牵头人和主要起草人,负责文字统编工作。此项工作历时5年完成,2002年标准文稿经国家旅游标准委员会批准通过,次年由国家质检局发布在全国实施。

地理学的专业特点与旅游标准化研究的契合

旅游业属社会经济产业。旅游学涉及自然、政经、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内涵信息量庞大,又彼此交错缠绕。旅游开发的现实情况又极为复杂。在此背景下梳理全国旅游资源、评定旅游区质量等级,有很大的难度。地理所的学科性质对于旅游标准的起草确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地理所以学科专业建立研究室,拥有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地理、生态与地理环境、地理制图等方面的专业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环境结构、形成、演变规律、利用改造的科学资料,可以满足旅游标准化研究和标准编写的需要。另外,当时我所经济地理部的旅游地理研究组已在旅游学科理论研究、旅游开发实践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旅游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地理所的这一专业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地域、资源、环境的研究方面,这成为编写旅游资源和旅游区标准的重要依据。

在旅游区标准制订之前,我国对此尚无明确的界定。我们基于“地理区域是具有一定地域位置并可量度的空间,这个空间因受到很多不同性质、特征的因素影响而具有一定存在规律”。这一地理学观点,考虑到旅游区的性质和特点与其所处的空间有密切的关系,纵观旅游区域及其内部的旅游资源,它们所居于的空间位置,实际上是叠置在不同地理区域之上,旅游区域的性质、形态、结构、变化都受制于所在的地理区域。地理区域的各种特性,如不同的自然地带、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不同的历史发展、不同的文化源流、不同的社会进步阶段等,都是研究旅游区的重要内容。旅游资源的生成、演化也受制于这一规律。以此就较易梳理旅游区、旅游点及其所含的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并形成概念。旅游区标准中,蕴含着很多区域地理学的内容,尤其是在区分自然旅游区的景观类型和决定旅游区的质量等级等方面,区域地理研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源研究与旅游标准化研究密不可分。地理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社会资源,这也就是旅游资源研究的内容。从旅游资源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和因素,而许多地理知识都能对人们产生吸引力。因此,这些地理学研究的某些内容就“自然转化”为旅游资源,如区域与部门地质学、地貌学研究内容转化成岩层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等旅游资源类型;自然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气候学研究的内容转化为河段、湖沼湿地、冰雪地、树木、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光现象、物候现象等旅游资源类型;农业、工业与交通地理学、文化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转化为景观建筑、居住地与社区、交通与水工建筑、地方商品、遗址遗迹、民间习俗等旅游资源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和资源组合所构成的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规模的旅游区和旅游点,又以其整体形象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力。

环境是地理学研究也是旅游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旅游区和旅游资源标准文本中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旅游资源分类和旅游区划分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和依靠环境。不同环境形成不同景观,在其成因机制、发育过程、外部形态、内在成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差异就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主要组成内容。如自然环境中的海拔、温度、湿度决定了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的明显差异。人文环境中的文化源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经济与社会状况形成了特色化的遗址遗迹、建筑景观、特色商品、地方习俗等;二是在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中,必须要受环境制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共有3个评价项目和8个评价因子,受到环境制约的就占到三分之二,其中特别是“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这一评价因子,被列为推荐性标准中的强制性内容,如果受到污染或存在着安全隐患,达不到相应环境技术标准,就要根据严重程度从已经获得的评价总分值中扣除一定的分数,从而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最终等级。

制定、实施标准离不开资源详查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1999年出台,启动了全国旅游区的质量等级评定。我参与了最初的部分评定策划工作,应国家旅游标准化委员会的要求,编写了旅游区国家标准的实施细则、宣传贯彻讲义等文件。从2001年在成都首次评出了40家4A级旅游区(点)以后,至今评出的A级旅游区已经达到上千家,在中国的旅游产品版图上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等级旅游区被称为“构成了中国旅游业的半壁江山”。

在此前的十多年当中,我所参与各地旅游资源详细调查,以及宣传贯彻标准文等工作。我们直接参与的旅游资源详细调查范围很广,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从1990年代开始,相继在新疆全区、黑龙江全省,内蒙古全区以及在平潭县、西双版纳自治州、保定地区、大庆市、江西省赣州市的整个地区开展了旅游资源的全程详细调查。在新疆的调查,连续进行了58天,在其他地区的调查时间多数也较长。此外,我们还参加了天津、广西、河南、浙江、西藏等省区,以及桂林、南京、杭州、广州等十多个地市组织的旅游资源调查。资源调查使得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成果,除了规范和标准文本以外,我们编写出版了5部专著,1部论文集、3部大型资源画册。这些成果资料都很详尽,其中单单《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一部上、中、下三卷,就有130多万字。

基于实地调查,对各地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质量进行分析,为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第一,摸清了资源家底。如河南省旅游资源详查共获得近4万个旅游资源单体,分属于148个基本类型,包括自然旅游资源14000多处,人文旅游资源25000多处。其中属于优良级的旅游资源有18000多处。以此确定了豫西北、豫西、豫西南、豫南等四个旅游资源密集区。编制了2000万字考察报告,200余幅旅游资源地图,积累了4万余幅旅游资源图片,160余张视听光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河南省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第二,发现(或重新认识)新的旅游资源。如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调查,在热带亚热带林地和民族风情所构成的主体旅游资源之外,探索了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单体百余处,使旅游资源群体更加丰满,如在勐腊象明的孔明山攀岩峡和岩棕石林、易武茶马古道;在勐海的打洛抗日远征军设防工事;在景洪的勐龙240界碑、曼光帕亚因纪念地、橄榄坝胶源、亚诺基诺大公房等,都是新发现或对其有新的认识的资源实体。

第三,明确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和路径。如黑龙江省旅游资源详查所获得系统研究了全省所处的旅游环境、特色旅游资源的形成发育和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得出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模式。为此后黑龙江省树立的“酷(COOL)省”旅游形象和“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农场、大油田”的开发重点打下了基础。提出的齐齐哈尔~哈尔滨~鸡西延长线上四个优势旅游资源集合区所形成的“资源弧形带”,证实了黑龙江省存在的“OKL”区域开发网络;依据大庆市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双SHI(石油、湿地)之旅”的开发思路等。

第四,在旅游资源保护中促进了开发。如福建省平潭岛上有60多个花岗岩奇特与象形山石具有很好的观赏和科研价值,其中“伴洋石帆”、“海坛天神”、“南寨石景林”均堪称精品,但开始当地尚未识其价值,拟炸毁取石被及时劝止,方得以保存。另外,旅游资源调查还对岛上海坛湾3处和坛南湾 12 处天然沙滩的平面结构、海滨环境,以及滩面的主要特征值,如面积、长度、宽度、坡度、砂粒组成、SiO2含量、氯离子含量、泥等杂质,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测试,区分出了沙滩的质量等级。这些数据被此后旅游区和景区规划采纳,使得原来默默无闻的平潭旅游地位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高档次国家旅游区。



*尹泽生(1937—),1963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