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科研工作回忆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作者:申元村)  
          2010-06-18    【关闭】  
 

作者:申元村*    

1977年国家制定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同时制订的还有《全国地学规划》,《农业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水土资源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研究》项目列入地学规划。编制《1:100万土地类型图》同时列为上述两项规划的研究内容,并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转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资助)。我自始至终参与了该图的编制。

“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列入规划任务

据胡朝炳的介绍,大多数与会专家认为综合自然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讨论今后地理学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时,有人提出开展土地类型制图与应用研究问题。赵松乔先生认为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低级单位结合,实现从下而上论证区划的科学性需要,应当编制1:100万比例尺图件。我所参与规划的专家据此(也可能征求过其他专家意见)提出编制1:100万比例尺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地貌图的建议,并得到认同,便把上述三项任务写进了规划文本。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的组成

规划得到国家批准后,根据规划文本,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地貌图的编制均由我所负责。我所随后分别组织各图的编委会。“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由赵松乔研究员任主编。主编提出尽量吸收全国土地研究的专家参加。为此,我与戴旭到全国调查。1979年夏,我们跑遍石家庄、郑州、西安、兰州、成都、重庆、昆明、南宁、长沙、武汉、南昌、南京、杭州等城市,基本了解各省(区)专业人才状况和他们的要求。基于我所与国内相关单位与机构长期合作的基础,组织全国土地综合研究的同行成立编委会已不困难。顺便提及,赵松乔先生临行前要求我们抓紧时间,那时出差标准是晚上不坐卧铺可以将卧铺票价的50%回归个人。我和戴旭一是为了赶时间,二也是当时工资低,便白天调研,晚上坐硬座转移。一个月下来,体重自然下降了,但效率还是相当高的。此次调研以后,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组成。主编赵松乔,副主编缪鸿基、李孝芳、陈传康、刘胤汉、景贵和、王传琛、季和子。编委43人。学术秘书申元村、制图技术秘书苏映平。后因工作需要,1982年申元村、苏映平任副主编。当时确定制图研究的还有1:100万土地资源图,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负责,我所为协作单位,主编石玉林。戴旭参与1:100万土地资源图工作。

“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100万土地类型图的编制面临科研难度和工作海量的双重困难。由于所领导和主编的认真负责,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难题都逐一妥善解决。

1、土地类型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编制1:100万土地类型图开宗明义必须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给予“定义”。统一认识才能步调一致。经过多次范围大小不一的讨论,编委们集思广益,明确:综合自然区划揭示的是大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阐述大范围的区域分异问题,土地类型研究的是中小尺度地理分异规律,阐述区域内的地段分异问题。区划研究区域分异规律,土地类型研究的是地段分异规律。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正好可以实现自下而上论证综合自然区划的科学性,回答自然区域内的地理分异规律并确定地域结构特征。例如像黄土高原地形那么破碎地区,只有用大比例尺制图,按地段差异进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黄土高原。再如像我国西南与横断山地区那么复杂的地形区域,如果要真正掌握该区的环境与资源特点,也必须开展土地类型的研究与制图。经过多次讨论,才基本确立了土地类型研究对象是地表类型综合体,目的是揭示中小尺度地理分异规律。

2、“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接轨

以土地类型为基础论证综合自然区划在地理界已有共识,需要研究的是土地类型如何与综合自然区划接轨。经过编委会多次讨论,最后决定将全国分为12个自然带,作为制图的出发点,亦称0级单位。在每个自然带下,依1: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进行制图。在后来编制完成的1:100万土地类型成果图中,都依土地类型的区域结构特征划分出了自然地带的界线,解决了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的衔接问题。这一制图技术方案是比较成功的。   

3、山地垂直自然分异规律在制图中如何体现

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地垂直自然分异明显。山地分级分类问题就成为难点。曾有按地貌学观点将相对高度作为土地类型第一级指标的见解,也有按山地形态(如台地、阶地、洪积扇、山坡地、夷平面)以及按山地土地利用与植被类型进行土地类型分级分类的见解等。由于单要素的表达都不能反映土地综合、整体特征,考虑到山体具有自然地理垂直分异规律,而土地类型的划分应体现垂直带的景观差异,所以垂直地带应是土地分级的高级单位。通过讨论,提出山地垂直亚地带可作为1: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级的第一级类型的观点。

4、沟谷在山地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中的作用

山地土地类型中的沟谷地是制图难题。原因是沟谷地的研究较为薄弱,从山麓到山顶连续分布沟谷,形态多变,水文特征与山体差异甚大,沟谷人为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因而土地类型要体现上述复杂因素和综合特征难度很大。有人认为沟谷面积只占山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制图不必将其体现。图件对比发现,没有沟谷的土地类型图与平原区土地类型图差异很小,体现不出山区面貌。有鉴于此,考虑到山地地形有正负之分,正地形为山地、负地形为沟谷。地理过程山地以侵蚀为主,沟谷以堆积为主等由。在山地土地分级分类中,必须在第一级位置上把山地与沟谷地分开,这样山地土地类型图才能体现山地自然地理过程与山体形态特征。这样,沟谷在山地土地类型与制图中的意义与作用才能在制图实践上准确表达。

5、利用“土地类型区域结构理论”进行区域综合区划

20世纪60年代初,在农业区划工作中,不少典型区(如甘肃省河西走廊)已有土地类型制图的实践,而将土地类型作为综合自然区划与农业区划的依据,以及通过土地类型研究论证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的工作仍然少见。80年代初,随着地理结构理论的提出,土地类型结构理论也便形成。随后,以北京市土地类型图为案例,对北京市一座座山、一条条沟及一条条河全面系统进行结构分析,找出土地类型组合结构上的区域差异,划分出不同自然区域,第一次在比较大的行政区域内通过土地类型结构实现综合区划。经过在北京大学的讲习班的研讨,基本确认划分土地类型结构是进行区域综合区划的基础。

6、土地类型图的质量保障

我所作为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地貌图的主编单位,为全国地学界广大同仁参与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成立了三图办公室。经讨论确定全国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几大片,每片都安排一位片长。按国际分幅,每幅安排一位图长(责任编辑)。编图中的科学与制图问题都先在局部解决。编稿图出来后,编委会集体评审。我国第一幅彩色编稿图由现内蒙古大学汪久文教授组织相关单位专家完成。该图从类型定性、空间定位、图斑效果与地理分异结合上,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编委会定为样图,及时交流,对保障编图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编委审图认真负责,做到对每一个图斑都进行定性、定位的检查,对保证图的质量起到了把关的作用。在出版图的制版、印刷中,深入车间,对颜色、纸质、光泽等方面进行多方面试验、对比,最后出版的图件质量得到好评。

“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完成情况

1979-1986年有46个科研、教学、产业单位,300余人参加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工作,完成了如下成果:制定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按国际分幅(全国一共为64幅)已出版8幅1:100万彩色土地类型图,即西宁、乌鲁木齐、西安、呼和浩特、太原、海南岛、南京、长沙幅。已完成吉林、满州里、虎林、南通、上海5幅编稿图的打样。审定北京、武汉、额济纳、和田、且末、克拉玛依、哈巴河、汕头、沈阳等9幅编稿图。在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任务带动下,全国各省区开展了省区与重点地区不同比例尺土地类型图的编制,以省区1:50万比例尺为单位完成的省有宁夏、浙江、山西、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岛、福建、江苏、安徽、青海、江苏、湖北、山东、黑龙江、甘肃、河北、北京等;大部分完成或部分完成的有新疆、广西、四川、内蒙古、吉林、陕西、云南、贵州、辽宁、江西、西藏等。此后以国家其它任务完成的区域土地类型图有黄淮海平原(1:50万),珠江三角洲(1:50 万),宜昌地区(1:20万),河西走廊(1:50万),福建沙市(1:20万),广东深圳(1:20 万),北京(1:10万)等。以面积计,全国大致有80%—85%区域编制有土地类型图;环境重点治理区大部分也有不同比例尺土地类型图,其中仅有40%的面积得到了出版,大部分图件仍然散落于作者手中。纵观全局,大致可以认为:1: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是我国到20世纪末为止最完整的土地类型分类研究成果;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是我国土地类型制图最规范的制图规范;出版的彩色图是我国较标准的彩色样图。该项成果将我国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推进到较成熟的阶段,在国内与国际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申元村(1941—),1965年至今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