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科研工作回忆  
  陈俊生禹城视察的追忆(作者:程维新)  
          2010-06-21    【关闭】  
 

作者:程维新*

1987年12月6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振声考察了禹城试区“一片三洼”,看到禹城试区的巨大变化,心情激动。他考虑到,禹城试区的成功经验已远远超出县域范围,对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意义。于是李振声副院长把禹城试区的情况向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作了汇报。

1988年5月23日,陈俊生秘书长由杭州返京时,专程来禹城视察“一片三洼”。李振声副院长赶到禹城接待陈俊生秘书长,并把我介绍给秘书长。秘书长叫我坐在他旁边。我就禹城试区“一片三洼”设想、科研进展和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禹城试区集中了黄淮海平原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科研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开发性研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持久,治理规划的内容必须让决策者都知道并变为他们的行动等问题,详细地做了汇报。陈俊生听的很认真。座在后排的李振声副院长和山东省委赵志浩副书记不时解释和补充。

陈俊生看了“一片三洼”后说:“你们创造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典范,为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和荒洼地开发治理提供了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深入实际,在荒野僻壤搞科研,搞开发给予高度评价。随后向中央撰写了《从禹城经验看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路子》的调查报告。田纪云在报告上批示:“禹城的经验很好。报告所提建议也是可行的。”姚依林批示:“我同意俊生同志调查报告的意见。”

陈俊生调查报告的核心是什么?禹城的成功经验又是什么?

陈俊生在国务院分管农业,当时对如何开发黄淮海平原心中无数。听了李振声的汇报,又亲眼目睹了禹城试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3种类型的荒洼地改造成良田,老试区“一片”粮食亩产由90公斤增加到900公斤。如此巨大的变化,他看到了黄淮海的希望。于是,他在报告中指出:“禹城的经验展示了黄淮海平原开发的成功前景。若能吸取禹城县和其他试点县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和新的改革办法,扎扎实实地做工作,黄淮海地区的农业开发成为增强我国农业后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完全有可能的。”确实,经过几年的农业开发,黄淮海平原粮食增加了500亿公斤,为我国的粮食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俊生总结了4条成功的经验:一是科技投入是关键。“几十年来中科院、农科院及省内外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数百名科研人员,一直深入生产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离家别亲,蹲点实验,付出了巨大劳动,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看到,来自兰州、南京、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治理荒沙、涝洼、盐碱地的科研人员,在荒郊野外的沙滩上、鱼池旁、盐碱窝建房为家,辛苦工作,无不令人感叹敬佩。”

陈俊生同志《调查报告》中的上述文字是对科技人员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例如在重盐碱试验基地的科研人员,因井水是苦水,要到农田中央的土井去打水吃,水中有杂草,有小虫、青蛙,甚至粪便。现今的禹城站站长欧阳竹,当年拉犁耕地做试验。南京地理所的胡文英长期带病工作,95岁老母病危时,她因当时鱼病流行而不忍心离开工作岗位,老母带着对爱女的眷恋与遗憾离开人间。祸不单行,丈夫又遭车祸撞成重伤。但她为了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照顾亲人。当年在试区的科研人员,每年都在野外工作6到8个月。

现今,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好多了,生活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但科研人员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不能丢的。艰苦奋斗不是要让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去穷乡僻野工作,而是说,科学研究要取得成果是要付出的。一次在北京劳动大厦开会,赵其国院士曾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抱着计算机天天在那里做模型,他们不做化验,不做分析,甚至连样本都不会取,参数从哪里来?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禹城试验区的成功经验还有3条:那就是引黄灌溉提供了重要条件;政府长期不懈的努力是保证;运用世界银行贷款提供了投资条件。

在陈俊生视察结束后,李振声和陈俊生有下面一段对话:

李振声:“秘书长,你看了一片三洼之后觉得怎么样?”

陈俊生:“我看到的比你讲的好得多。”

李振声:“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上面这段话是事后李振声跟程维新说的。李振声还跟程维新说:“我当时跟陈俊生同志汇报时没有把禹城试区说的那么好,话不能说的太满,要留有余地。这次秘书长看了“一片三洼”很高兴,评价非常高,说明我的汇报是真实的,得到了秘书长的肯定。”

 

 2007年原中国科学副院长李振声院士与黄淮海科技工作者在一起(右起:唐登银、张兴权、刘安国、李振声、程维新、欧阳竹)



*程维新(1938—),1963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